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字述古,因家在古灵村,人称「古灵先生」。宋仁宗、宋神宗时名臣。倡理学,与陈季甫、周希孟、郑穆友称「海滨四先生」。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进士。初仕浦城主簿,历知仙居、河阳、濛阳诸县。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入为秘阁校理、判祠部事。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出知常州。宋英宗 治平初,复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宋神宗卽位,出知明州。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同修起居注,知谏院、改知制诰。寻直学士院。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论靑苗法不便,出知陈州。熙宁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知杭州。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复知陈州。熙宁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召还,知通进、银臺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元丰三年(西元一〇八〇年)卒,年六十四。尝荐司马温公、苏东坡等三十三人。有《古灵先生文集》。事见宋·陈晔《古灵先生年谱》《永乐大典·巻三一四二》,《宋史·巻三百二十一·陈襄传》。 陈襄(述古)的作品>>
南宋郑州人,南渡后徙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字昌父,号章泉。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为太和主簿,以诗受知于杨万里。调辰州司理参军,因辨冤狱与知州力争,罢。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宋理宗即位,以为太社令、直秘阁召,皆辞不拜。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诏予祠,依前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谥文节。喜作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与周必大唱酬颇多。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
有《乾道稿》、《淳熙稿》、《章泉稿》。事见《漫塘文集·卷三十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有传。 赵蕃(昌父)的作品>>
宋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字冕仲,一作勉仲,号演山。宋神宗元丰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进士。历越州签判。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为校书郎,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转集贤校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二十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五十八》),后知颍昌府。绍圣二年(西元一〇九五年)为太常少卿,权尚书礼部侍郎(《宋会要辑稿·礼三·二五》、《宋会要辑稿·礼·二〇·九》)。宋徽宗崇宁初知青州。崇宁五年(西元一一〇六年),由知郓州落职提举杭州洞霄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一二》)。政和四年(西元一一一四年),以龙图阁学士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尝上书谓三舍法宜近不宜远,宜少不宜老,宜富不宜贫,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人以为确论。喜道家玄秘之书,自号紫玄翁。宋高宗建炎二年(西元一一二八年)致仕,次年卒,年八十七。谥忠文。有《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事见《演山先生文集》附《黄公神道碑》。 黄裳(冕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