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谢安的作品>>
三国魏军事家、书法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人,字士季。出身颍川钟氏,太傅钟元常幼子、靑州刺史鍾稚叔弟。仕魏,官居要职,累拜中书侍郎,封关内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从司马景王征毌丘仲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文王,破魏高贵乡公夺权之图。随平诸葛公休叛,屡出奇谋,时人比为“留侯”,拜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迁司隶校尉,预朝廷诸务,计害嵇叔夜。景元年间,力挺司马文王伐蜀,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协邓士载分兵进取,亡蜀汉,拜司徒,封县侯。功成后,萌不臣之心,结蜀将姜伯约,谋據蜀自立,打压太尉邓士载。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伐司马文王,为部将胡玄武所害,死于乱军,时年四十岁。士季才华横溢,精文赋、玄学,又工书,唐张怀瓘《书断》评“妙品”,仅次“神品”。著有《魏钟司徒集》。 钟会的作品>>
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其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后来曹丕论及徐干时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徐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