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遁于内山,潜伏野番室。
深林暗无光,白昼不见日。
破屋两三间,茅茨杂蓬荜。
闭户深藏匿,逢人未敢出。
涕泣望烽烟,皇皇如有失。
自顾流离中,有生不如勿。
破产购一锥,报国心空切。
至今一回首,精神犹恍惚。
不知历险艰,奔走何时毕。
侧身万峰巅,秋风吹瑟瑟。
但见阵云飞,川原日流血。
人烟半萧条,鬼火互明灭。
行行集集山,夙称生番窟。
浊水喷其中,日夜浪瀎潏。
路盘苍穹高,石迸厚地裂。
一夫可当关,驷马不容辙。
生平耽烟霞,到此暂心悦。
徒步随狙公,自拾枣与栗。
哭类阮籍穷,狂等费贻漆。
一身坠蚕丛,传闻百无实。
因思世人巧,益叹我躬拙。
徘徊望乡山,目极飞鸟没。
凉飔从东来,飒飒动木末。
遥想故城里,狐鼠共巢穴。
杀人如乱麻,街衢堆白骨。
往者擒贼王,陈兵太仓卒。
未抽靴里刀,已失囊中物。
遂令劫运开,鬇鬡变蓬发。
使我撄不测,志气长轸结。
同谋袖手观,含涕独呜咽。
未识此时恨,何日得伸雪。
经旬宿荒崖,两脚垢不袜。
枯木架绳床,逼窄仅容膝。
有时抱书眠,肱曲腰又折。
有时泽畔行,青衫换短褐。
父老两三人,坐谈辄终日。
道及当时事,满座皆战慄。
延我至其家,鸡黍竞罗列。
一饭等千金,大义高巾栉。
回顾狮子峰,蛾眉才一抹。
有弟滞牛山,多时悲契阔。
老母缺晨昏,思之如饥渴。
路逢负戈侣,撞胸不敢喝。
所闻多异辞,两耳乱喧聒。
彼众而我寡,有口向谁说。
桓桓林总戎,昨日方简卒。
万骑出罗城,军容甚开豁。
猛如出柙虎,捷若搏云鹘。
行见扫妖氛,贼徒争豕突。
况有斗六门,天堑险无匹。
背城鼓而东,一战胜可决。
威过摧枯芒,势成破竹疾。
屈指旬日内,匹夫可以夺。
又闻募乡兵,朝暮尤斯拔。
横海戮长鲸,万弩伺俱发。
此谋如得就,大功可书碣。
指日见升平,乾坤收肃杀。
嗟予走空山,于今已五月。
一息气尚存,此念未容绝。
如何蝼蚁辈,偏觉肝肠别。
甘心为异类,不复忧荡析。
攘攘著黄巾,为厉及妪{女目}。
四顾遍豺狼,保身慎明哲。
岂不思请缨,空手难为烈。
抚景自酸辛,吟诗聊度活。
寂寂红叶山,遥遥紫薇闼。
此身虽在野,此心唯向阙。
安危大臣在,金瓯岂患缺。
只忧道路长,献策终不达。
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陈肇兴的作品>>
两载栖栖困戎马,满腔热血向谁洒。
天为吾儒假一鸣,万人军里逢先生。
先生握手坐终夕,两人怀抱一时呈。
非弹家国苍茫泪,即诉风尘离乱情。
风尘离乱那堪说,与君且话三年别。
自从狐豕蹂乡闾,老拳毒手饱摧折。
万卷图书辗转空,一家儿女流离活。
珠囊玉箧化狼烟,碧瓦雕甍供鼠穴。
王尼处处都不安,李白人人都欲杀。
艰难一样落坑中,我比先生更愁绝。
即今淮西虽告平,深山虎豹纷纵横。
焚巢捣穴穷搜捕,一剑犹当十万兵。
先生听罢跃然起,为告夜郎还未死。
攀龙附凤夸身强,悠悠终是辽东豕。
古来擒贼先擒王,不入虎穴焉得子。
先人之忧后人乐,我辈所存本如此。
岂为封侯始请缨,从知杀贼即名士。
细柳营中绮宴开,眼前宾客尽邹枚。
共夸借箸多吾党,复见从军有秀才。
三更风露兵威肃,百里河山瑞气回。
赋诗已用槊为几,烧烛还看剑引杯。
感君意气高相许,令我闻鸡因起舞。
一鞭终愧祖生先,百战羞同樊哙伍。
短衣匹马别君去,语君且助三通鼓。
黄尘滚滚向东飞,看我下车撄猛虎。
自林圯埔进师,与官军会约由溪洲底攻克斗六逆巢,越日袭取东埔蚋等处,俘获逆徒十三人,
摇旗撞鼓入蛮乡,伐竹编桥渡浊水。
长驱转战若无人,逐北追亡如捕豕。
杀气朝横狮子头,降幡夜坚鲤鱼尾。
忽闻李愬入蔡州,一军欣欣色然喜。
请缨直走伏波军,探穴争擒猛虎子。
是时官军拥贼壕,马鞭一掷风披靡。
有如逐鹿猎平原,彼持其背我角犄。
列炬一声光烛天,千村万落无荆杞。
可恨擒贼不擒王,黑夜柙中出虎兕。
未能当道戮豺狼,徒向空山拾蝼蚁。
此曹也是伪公侯,平日作横苦桑梓。
一朝缚出绿林中,万姓欢呼彻街市。
居人归业乐熙熙,从此一路肃清矣。
朝廷频年拜骠骑,戈船百道趋瀛东。
先生落落人中杰,栽花满县肝肠热。
捧檄偶参鹳鹅军,请缨直到鲲鹏穴。
毒雾飞鸢瘴疠侵,风涛出没几呻吟。
文渊触热军多死,冯异移营病转深。
骑鲸一去风悽恻,满军旌旆黯无色。
公已天上作神仙,我尚山中拾橡栗。
生未迎谒死不知,九州豺虎纷猖披。
昨日故人一书至,闻讣已在黄花时。
侧身西望再拜哭,感恩何止歌鸣鹿。
伤心独照戴盆冤,易箦犹闻讯空谷。
忆昔妖童赴会初,杞人忧天曾上书。
妄意夷甫识石勒,谁知张角结封谞。
一朝环海烟尘起,意外风波来万里。
无瑕白璧染成缁,谁信此中有君子。
先生得信惊且疑,逢人到处询项斯。
两年薏苡消无影,一纸瑶函告有司。
自从丧乱苦兵革,幼安曜卿坐不得。
破产频求博浪锥,飞书屡进绕朝策。
肉食无谋藿食愁,陈兵还为赋同仇。
手书露布告乡里,不灭黄巾誓不休。
裹疮吮血几征战,臂上长弓腰间箭。
也知小丑终成擒,争奈先生长不见。
伏波横海又登坛,幕府回头泪不干;
满堂宾客如龙虎,尚恨军中少一韩。
况我生平感恩谊,出师未遂封侯志;
但识师恩同国恩,敢论有位与无位。
人生大节君师亲,高堂矧有洗夫人。
温峤绝裾终是孝,班超投笔宁为身。
前朝杀贼深山里,知公九原闻必喜;
今日焚巢浊水滨,知公九原恨无垠。
一喜一乐缘何切,只为千秋重名节;
共夸桃李盛门墙,不使豺狼留窟穴。
地角天涯道路长,可怜丹旐尚他乡;
一棺寂寞荒祠外,只有门生吊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