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君人丛中,神彩朗月映。
示我帖括文,妙义阐思孟。
夺标童子军,时畏此敌劲。
诗才尤敏捷,落笔春泉迸。
兼长贾董策,万言论时政。
鹏翼搏扶摇,只待风月横。
所愿岂温饱,欲佐尧舜圣。
余亦志青云,道同陪啸咏。
朝游联衣袂,夕饮将灯檠。
光景宛目前,事隔两尘夐。
海邦鼎革来,新学方驰竞。
一唱而百和,同音若笙磬。
闻人弹古词,齿冷加讥评。
而我与夫子,顿减飞腾兴。
落魄两青衫,老大意不称。
初日出东方,弹丸被兼并。
伶俜新寡妇,羞再窥妆镜。
谁知耳后珠,照国非照乘。
出门望新高,万丈悬危嶝。
上自白玉苗,采之欲谁赠?
自有此山来,积雪翠微互。
登高怀美人,长啸天地暝。
浪卷前朝去,云海空濎滢。
成功逐荷兰,延明一线命。
儿孙非霸才,穷波坐蹬蹬。
靖海楼船来,一举降诸郑。
从此属神州,凤历春王正。
海疆本盗薮,民俗颇剽轻。
滔滔婆娑洋,蛟鳄时游泳。
二百馀年中,揭竿乱靡竟。
淡江军幕开,伏莽始稍定。
方面托名臣,政治较昔胜。
星罗起衙寺,丹刻俱华靓。
蛛丝牵电线,羊肠通轨径。
岂知好江山,拱手让他姓。
几处呼仓葛,失主旋扫净。
嗟余避风鸟,回惑迷本姓。
飞去生处乐,饥驱还入阱。
振翮触罗网,声发惧祸应。
安敢华厦居,自屏邃壑靘。
家世鼎钟业,坠落已无剩。
愧君赠我诗,满纸犹饾饤。
迩来久谢客,车马绝萝磴。
闭门惟种菜,不求彭泽令。
茆斋临清溪,潇洒置几登。
青山隔墙头,时来竹栏凭。
索性畏俗氛,与君颇同病。
既远磨涅场,庶葆坚白行。
回思半生事,一梦邯郸醒。
诗词虽无用,未忍弃破甑。
汐社自唱酬,尚有知音听。
共君素位行,休悲辱泥泞。
愤懑种豆歌,须防汉庭侦!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林朝崧的作品>>
薤露歌翻,美人香草,楚些招魂魄。
柴桑自祭,笑伊求死难得。
自古圆石书铭、王官置酒,题咏何寥寂?只有侯家西第颂,浪费才人墨笔。
网尽珊瑚,士安作序,此集千金直。
墓门展读,寿星正耀南极。
儿女筵前,须眉镜里,怅我朱颜非旧。
看剪宜春帖,渐夜久灯昏红豆。
思量往事无眠,陡觉腰肢清瘦。
回首江山锦绣,记黄浦迎年,风流文酒。
梦断乌衣,人归碧落,怕问当时舞袖。
才尽江郎笔,漫题咏东风梅柳。
销耗雄心,只要一杯在手。
探春慢·首春颂臣、启运、锡祺、槐庭同过,约同赴雾峰吟宴,再用草窗韵
生计柴桑拙,叹仍是南山种豆。
田家隔岁重来,应笑菜肥人瘦。
野外春光如绣,倩芳草铺茵,晴岚对酒。
击缶狂歌,插花起舞,此乐胜围红袖。
无奈莱园月,又唤斑骓系柳。
愿逐诗仙,春风一路携手。
最堪惜,惜磨牛步步,不离陈迹。
眉白,吾小陆濯足沧浪,明日蓬山客。
老凤将雏,小龙抱宝,万里乘风快极。
桃李移根上苑,容易成阴结实。
目先拭,看双珠还浦,光能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