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lì bá shān xī qì gài shì。
时不利兮骓不逝。shí bù lì xī zhuī bù shì。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zhuī bù shì xī kě nài hé!yú xī yú xī nài ruò hé!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所作的一首诗,展现了他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也反映了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对身边重要人物的深切情感。
“力拔山兮气盖世”,首句直接抒发了项羽的豪情壮志,他自认为力能拔山,气能盖世,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的自信和霸气。这一句不仅突显了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暗示了他曾经的辉煌战绩和军事才能。
“时不利兮骓不逝”,转折处,项羽开始感慨时运不济,战马无法再向前奔腾,这里不仅指战局不利,也象征着英雄末路的无奈。这一句透露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凉感,与首句的豪情壮志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命运的无常和英雄的悲哀。
“骓不逝兮可奈何!”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了项羽对时运不济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不可逆转命运的无力感。这句话是项羽内心深处的叹息,也是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渺小的深刻认识。
“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后一句,项羽将目光转向身边的重要人物——虞姬。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虞姬的深深眷恋,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迷茫。虞姬是项羽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存在让项羽的人生更加完整,而她的离去无疑加重了项羽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一句也反映了项羽对虞姬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眷恋。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丰富,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项羽从巅峰到末路的心路历程,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大势之间的复杂关系。
项羽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长江段西)边自刎。项羽至今为止一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称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的作品>>

猜您喜欢